高脂血症如何分类?
高脂血症有很多类型,医生会针对高脂血症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医生很有必要根据检验报告了解疾病的分型。
(1)最早提出高脂蛋白血症分型法的是Fredrickson,他于1967年首次将高脂蛋白血症分为Ⅰ、Ⅱ、Ⅲ、IV、V型。这种分型法基于血液检查中胆固醇、甘油三酯、乳糜微粒、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升高程度的不同而分型。Fredrickson分型法不仅促进了人们对高脂血症的进一步了解,而且有利于临床上对高脂血症进行诊断和治疗,所以被广泛采用。
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Fredrickson提出的高脂蛋白血症分型法又进行了修改,具体如下:Ⅰ型高脂蛋白血症:由血浆中乳糜微粒浓度增加所致。将血浆置于4℃过夜,见血浆外观顶层呈“奶油样”,下层澄清,测定血脂主要为甘油三酯升高,胆固醇水平正常或轻度增加,此型在临床上较为罕见;Ⅱa型高脂白血症:血浆中LDL水平单纯性增加。血浆外观澄清或轻度混浊。
测定血脂只有单纯性胆固醇水平升高,而甘油三酯水平则正常,此型临床常见;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加,血浆外观澄清或轻度混浊,测定血脂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增加,此型临床相当常见;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又称为异常B脂蛋白血症,主要是由于血浆中乳糜微粒残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残粒水平增加,其血浆外观混浊,常可见一模糊的“奶油样”顶层。
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均明显升高,大致相当。此型高脂蛋白血症的在临床上很少见。IV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增加,血浆外观可以澄清也可混浊,主要视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程度而定,一般无“奶油样”顶层,血浆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胆固醇水平可正常或偏高;V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升高,血浆外观有“奶油样”顶层,下层混浊,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升高,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
测定血脂只有单纯性胆固醇水平升高,而甘油三酯水平则正常,此型临床常见;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加,血浆外观澄清或轻度混浊,测定血脂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增加,此型临床相当常见;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又称为异常B脂蛋白血症,主要是由于血浆中乳糜微粒残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残粒水平增加,其血浆外观混浊,常可见一模糊的“奶油样”顶层。
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均明显升高,大致相当。此型高脂蛋白血症的在临床上很少见。IV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增加,血浆外观可以澄清也可混浊,主要视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程度而定,一般无“奶油样”顶层,血浆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胆固醇水平可正常或偏高;V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升高,血浆外观有“奶油样”顶层,下层混浊,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升高,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
(2)Fredrickson分型方法虽然较为准确完善,但过于繁杂,临床使用不方便,因此Lewis等在1976年提出了一个较为简易的高脂血症分类方法:①高胆固醇血症(相当于WHO分类的Ⅱa型,约占40%);②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当于WHO分类的N/I型,约占20%);③混合型高脂血症(Ib/I/N/V),约占40%;④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3)高脂血症的基因分型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已逐步深人到基因水平。目前已发现某些高脂血症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临床将这些高脂血症统称为家族性高脂血症。
少数家族性高脂血症的遗传基因缺陷已基本清楚,多数尚未明确。家族性高脂血症是指由于遗传基因异常所致的血脂代谢素乱,具有家族聚集性的特点。目前临床上研究较多的家族性高脂血症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载脂蛋白B缺陷症、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和家族性3型高脂蛋白血症等。
(4)高脂血症按照病因学又可分为两大类:①原发性高脂血症:排除了其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继发性高脂血症后,所有的血脂升高统称为原发性高脂血症。这种类型比较少见,一般属遗传性脂代谢素乱疾病;②继发性高脂血症:指由系统性疾病或服用某些药物所导致的病理性脂肪代谢异常症,其诱因包括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肝脏疾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原贮积症、骨髓瘤、脂肪萎缩症、急性卟琳病,饮酒,长期使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等。
(4)高脂血症按照病因学又可分为两大类:①原发性高脂血症:排除了其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继发性高脂血症后,所有的血脂升高统称为原发性高脂血症。这种类型比较少见,一般属遗传性脂代谢素乱疾病;②继发性高脂血症:指由系统性疾病或服用某些药物所导致的病理性脂肪代谢异常症,其诱因包括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肝脏疾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原贮积症、骨髓瘤、脂肪萎缩症、急性卟琳病,饮酒,长期使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