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脂蛋白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各类脂蛋白因密度及大小不同,含有不同种类和不同比例的脂质和载脂蛋白。体积最大的脂蛋白为乳糜微粒,其内脂质占总量的98%,蛋白质仅占2%左右;体积最小的高密度脂蛋白颗粒内,脂质占总量的50%以下。
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代表运输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它们从肝脏和肠道把甘油三酯运送到其他组织。乳糜微粒在小肠内形成,运输消化道内吸收的外源性甘油三酯(脂肪);而极低密度脂蛋白专职运输肝脏和肠黏膜细胞合成及分泌的内源性甘油三酯。另外两类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是携带胆固醇的运输工具。不同种类的脂蛋白,临床意义不尽相同:
(1)乳糜微粒 正常人空腹12小时后,血浆中乳糜微粒已完全被清除,但Ⅰ型和V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空腹血浆中出现高浓度乳糜微粒。由于乳糜微粒颗粒大,不能进人动脉壁内,一般不致动脉粥样硬化,但易诱发胰腺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餐后高脂血症亦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乳糜微粒的代谢残骸即可被巨噬细胞表面受体所识别而摄取,因而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2)极低密度脂蛋白 它与动脉硬化的关系一直没有定论。以往认为正常的极低密度脂蛋白不具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为它们携带相对少量的胆固醇,另外极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相对大,不易透过动脉内膜。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
(3)低密度脂蛋白 它是所有血浆脂蛋白中首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已经证明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胆固醇来自血液循环中的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与其本身的一些特点有关,即低密度脂蛋白相对较小,能很快穿过动脉内膜层。经过氧化或其他化学修饰后的低密度脂蛋白,具有更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3)低密度脂蛋白 它是所有血浆脂蛋白中首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已经证明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胆固醇来自血液循环中的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与其本身的一些特点有关,即低密度脂蛋白相对较小,能很快穿过动脉内膜层。经过氧化或其他化学修饰后的低密度脂蛋白,具有更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4)高密度脂蛋白 它被认为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高密度脂蛋白作为一个反向运载工具,从外周把胆固醇运送回肝脏进行代谢,在清除胆固醇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